2025 年 3 月 29 日深夜,安徽德上高速发生的一起严重事故,让小米汽车一夜之间成为舆论的焦点。一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 SU7 轿车,在高速行驶时,未能及时对施工路段的改道做出反应,以 97 公里 / 小时的速度撞上隔离带的水泥桩,随即车辆起火燃烧,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。这起悲剧不仅仅意味着生命的逝去,更像一面镜子,清晰地映照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、车企责任的模糊地带、媒体传播的复杂性,以及消费者行为对整个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。

或许是因为小米品牌本身的高关注度,我不禁思考:为什么现在一旦发生车辆故障或交通事故,公众的第一反应总是问责车企?过去,类似的问题大多围绕特斯拉,或者一些没有透露品牌的车辆。但这次,针对小米的舆论铺天盖地,实在让人意外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电池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重点。的确,在某些相同条件下,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汽车,似乎更容易起火。但需要明确的是,这次事件本质上是一起交通事故。如果产品本身经过检测,完全符合相关标准,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,那么事故原因难道不应该更多地关注交通事故本身吗?比如驾驶员操作是否正确、道路状况是否存在隐患等因素,为什么公众的第一反应会直接指向车企呢?

作为一名消费者,我从这种现象中看到了市场促使企业进步的积极作用。曾经,日本车企能够成功进入美国市场,正是因为承受了远超当地市场标准的严格要求,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市场份额,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优质的产品。不过,在这个过程中,合理的法规制度至关重要。我们绝不能陷入 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” 的不良局面,而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制度环境。毕竟,那些不善于利用网络发声、默默无声的广大群众,他们的权益同样需要保障;企业作为众多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,其合法权益也不容忽视,每个企业背后都关联着无数个家庭,他们和我们大家一样。

这起事件让我想起特斯拉过去的做法 ——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。确实,法律手段无法立即消除受害者所遭受的痛苦,而且整个过程周期长、步骤繁琐,但不可否认,在目前来看,这仍然是最合适的解决办法之一。更重要的是,每一次通过法律手段处理这类事件,都在推动司法体系不断完善和进步。相信随着对这起事件调查的逐步深入,所有真相最终都会水落石出。
发表回复